郦炎

       郦炎(150~177)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今河北定兴)人。曾为郡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都不就,后患疯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产儿的妻子被惊死。为妻家诉讼入狱,死于狱中。

生平
 郦炎,字文胜,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郦食其十五世孙,郦平十世孙,在我国郦姓宗族里面排列第八十六世。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170年),迁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为涿州始祖。
 
  郦炎对于父母极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逻辑、诗文、音乐才华,思辩敏捷,善于说理,其推断事理多为世人佩服。汉灵帝年间,州郡官府多次征文胜入仕,皆因朝政腐败而拒绝。十七岁而作《郦篇》,二十七岁而作《七平》,《后汉书·郦炎传》收录其《见志诗》二篇,抒发胸怀大志而遭时不遇感慨,传达出他遭受压抑的不平心境。
 
  后来母亲病重,郦炎忧心如焚,导致精神错乱。当时夫人生育孩子,受惊而亡。妻家诉讼于官府,郦炎因而被捕入狱。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二十八岁。
 
  他的作品,除《见志诗》两首外,《古文苑》载其《对事》一篇、《遗令书》四篇。朝廷尚书卢植为其作咏,赞颂其才德,惋惜其不幸的遭遇。遗下一子:止戈。
 
  钟嵘的《诗品》把他和班固、赵壹并列,认为“托咏灵芝,怀寄不浅”,与班、赵一样是“苦言切句”。明代王世贞惋惜他的早逝,叹为“兰摧玉折”(《艺苑卮言》)。
 
  附郦平至郦炎的世系传承:76、平(担任侍中,爵位被废)→ 77、逸 → 78、乘(复封武遂侯)→ 79、黄 → 80、莫(被王莽废除)→ 81、胜 → 82、舆 → 83、侗 → 84、邕 → 85、晁 → 86、炎(涿州始祖,东汉诗人)。

时代背景

       汉初诗坛较为冷落,原因之一是诗体的守旧,缺乏创新。当时文人写诗,主要因袭《诗经》以来的四言体或模仿楚辞体。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未见太大的变化,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无过分激烈的言词,更没有惊世骇俗之语,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文人五言诗,有的作者明确,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著录作者姓名,或虽标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颇多,后二者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新颖、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民歌中产生。在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现知最早的五言诗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呆滞,艺术上尚不成功。
 
  此后文人创作五言诗逐渐增多,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辛延年的《羽林郎》、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皆为名篇。张、秦的作品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著名诗人郦炎、赵壹、蔡邕的诗歌则控诉呐喊、大声疾呼,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开创了诗坛的的新风气。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乱世文学,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生活于东汉后期,他们的诗风较之东汉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温柔敦厚、蕴藉含蓄为控诉呐喊、锋芒毕露,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此时(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

郦炎的诗文

见志诗二首
【两汉:郦炎】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值泰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Copyright © 2013-2021 天书阁(www.tianshuge.com) 版权所有 皖ICP备17015389号 天书阁古文网 - 最全的古书籍网站

本站所有古文典籍小说为转载作品,由本站整理发布,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联系本站管理员做相应处理。